日本馆藏古籍《太平圣惠方》100卷全集打包
编号:ZY-SJ0010宋太宗赵光义平素留心医学,收得要方千余首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)诏翰林医官院征集各家应效药方,合万余道,令尚药奉御王怀隐、王祐、郑彦、陈昭遇校勘编类,于淳化三年(992)完成是书,先赐宰相李昉、参政黄中沆、枢臣仲舒准,后颁行天下。
原刊本早佚,明清两朝未予重刊,现仅存少数残本或抄本,主要有福建路转运使司刊本及抄本、日本永正十一年(1514)抄本,
《太平圣惠方》,方书,简称《圣惠方》,100卷。北宋王怀隐、王祐等奉敕编写。自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至淳化三年(992年),历时14年编成。本书为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,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,包括宋太宗赵光义在潜邸时所集千余首医方,及太平兴国三年诏医官院所献经验方万余首,经校勘类编而成。共分1670门。首叙脉法、处方用药,以下分述五脏病证、伤寒、时气、热病、内、外、骨伤、金创、妇、儿各科诸病病因证治,及神仙、丹药、药酒、食治、补益、针灸等内容。每门之前均冠以隋代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有关病因论述,其后分列处方及各种疗法。每方列主治、药物及炮制、剂量、服法、禁忌等。本书录方宏富,堪称“经方之渊薮”(《经籍访古志补遗》)。其伤寒、杂病部分,尚保存宋代政府校正医书局校正以前之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两书原貌,即所谓“淳化本《伤寒论》”,足资研究者参考。其他临床各科亦多有阐发,如外科辨别痈疽之五善、七恶,为后世树立规范;儿科论急、慢惊风,为儿科著作中最早所见;眼科所载针拨内障术之全过程与注意事项,较《外台秘要》更为切实详尽。此书并载录多种古佚医书之内容,如《点烙三十六黄经》等。但本书之方不著出处,不如《外台秘要》体例之善,是其不足。
全书100卷,分为1670门,载方16834首。卷一叙为医、诊断、脉法;卷二至卷七论处方合和、用药反忌及脏腑证治诸方;卷八至卷十八为伤寒、热病论治;卷十九至卷九十三按临证各科分列病证治方,主要有中风、虚劳、骨蒸、诸痛、脚气、咳嗽、痰饮、霍乱、积聚、消渴、水病、黄病、诸虫、诸淋、痢疾、五痔、痈疽、瘰疬、伤折、金疮,以及妇人、小儿、五官等病证;卷九十四至卷九十八专列神仙(养生)方、丹药、酒药及补益方;卷九十九至卷一百为针灸及人形经穴图。每门之首总论病源、证候及治法,其内容大多录自隋代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,故理论观点比较统一。继则按证列方,内容丰富,条理清楚。每方有主治证候、药物组成、制剂用法等内容。书中强调医者治疗必须辨明阴阳、虚实、寒热、表里,务使方随证设、药随方施;并论述病因病机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,体现了理法方药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。所选用的药物品种繁多,而且有些是前代所罕用或不用的。宋人蔡襄曾说《圣惠方》多“异域瑰奇”之品。在经络、腧穴及针灸治法等方面,也都“采摭前经,研复至理”。宋太宗在序言中谓“凡诸论证,并该其中;品药功效,悉载其内。凡候痰之深浅,先辨虚实,次察表里,然后依方用药,则无不愈也。”
目录:.
《太平圣惠方-1(序目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(1-2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3(3-5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4(6-7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5(8-9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6(10-12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7(13-14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8(15-16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9(17-18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0(19-20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1(21-23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2(24-25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3(26-28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4(29-31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5(32-33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6(34-36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7(37-39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8(40-41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19(42-45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0(46-48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1(49-51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2(52-55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3(56-58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4(59-60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5(61-65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6(66-68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7(69-71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8(72-74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29(75-78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30(79-81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31(82-84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32(85-88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33(89-93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34(94-97卷)》
《太平圣惠方-35(98-100卷)》
页:
[1]